科学防控蚊媒传染病,守护家人健康安全
最后更新:2025年8月 | 数据来源:世界卫生组织、中国疾控中心
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(CHIKV)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,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(我国以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为主)。
该病1952年首次发现于坦桑尼亚,目前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传播。
我国虽未形成地方性流行,但输入性病例引发的本地传播风险持续存在,广东、云南等地曾发生聚集性疫情。
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(白纹伊蚊、埃及伊蚊),叮咬高峰为日出前后及日落前。
输血传播、母婴垂直传播、接触感染者血液。
日常接触、咳嗽、打喷嚏等不会导致人际传播。
所有人群普遍易感,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。
婴幼儿、65岁以上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)更易出现重症。
高危人群应特别注意防蚊措施,出现症状及时就医。
潜伏期通常为3-7天(最长12天),典型症状包括:
体温常达39℃以上,持续1-7天,伴寒战、头痛、肌肉痛。
多累及手腕、脚踝等小关节,特征性表现为腕关节受压剧痛,部分患者疼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。
发病后2-5天出现,多见于躯干、四肢、手掌/足底,呈斑丘疹或紫癜,数天后消退。
注意:约3%-28%感染者无症状,部分仅有关节痛或头痛等非特异表现。
瓶罐、废旧轮胎、花盆托盘、水缸等每周清洗/倒扣存放。
水培植物每3-5天换水,冲洗根部及容器内壁。
屋顶排水槽、下水道定期清理,避免堵塞。
全程加强防蚊,携带驱蚊剂。
无特效药:以对症治疗为主(如补液、退热、镇痛)。
关键提示:疑似登革热时避免使用阿司匹林/非甾体抗炎药,以防出血风险。
婴幼儿、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出现以下症状需紧急送医:
定期组织环境整治,清除公共区域垃圾和积水;疫情暴发时配合专业机构开展灭蚊。
高风险地区(如广东、云南等Ⅰ类地区)加强监测,早期发现并隔离病例。
流行季节:我国7-11月为蚊媒活跃期,也是病例高发期。
防控核心在于"清积水、灭成蚊、防叮咬"——做好这三步,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。